清華同衡學術周 | 國土空間規劃中信息技術被拉至前臺
時間:2019年5月30日
自國土空間規劃意見出臺后,信息技術在其中的作用愈發被強調。在27日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趙龍的解讀中也提及,要抓緊同步建立基礎信息平臺,待規劃編制完以后能夠馬上利用該平臺實施監管。
5月28日,在清華同衡學術周空間規劃新技術集成與探索論壇上,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表示,目前國土空間規劃被賦予了極高地位,但未來政府機構不可能無限制的合并整合,進一步的協同必須依靠新技術以形成數據的共享和協同的機制。正是因此,國土信息平臺的建立,并且依據該平臺建立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也顯得格外重要。
除信息化技術外,“大數據、云計算、AI、5G等一些新的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我們帶來巨大轉變”。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科技與信息化處副處長張麗亞介紹,例如北京市的新版總規明確要求今后開展城市體檢,對城市情況進行動態監測,但現在智能化支持手段還存在不足。數據需求的提煉,數據質量檢查和多元數據融合方面也存在短板,算法模型能力也是一個薄弱環節。
她認為,城市智慧化治理方面經過四個階段,最開始是電子政務、數據決策,現在正在從第三階段的智慧政府管理向第四階段的智慧城市協作治理過渡。在這個過渡期需要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突破。
要建立動態監測體系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數據,測繪遙感的相關技術手段也在其中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劉正軍介紹,在規劃過程中涉及由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以及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兩部分構成的“雙評價”,在進行雙評價時會產生測繪地理信息需求,例如利用地形圖計算坡度,利用遙感技術獲取河流、湖泊的分布和面積測量。例如用雷達衛星可以判斷斷裂地質的分布和規模?!斑@些都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了更廣闊的需求空間,”劉正軍說。
國土空間規劃是一個跨學科項目,其復雜程度遠超目前的單一學科、行業知識。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認為,把這么多復雜的因素重新結合在一起,需要科學遴選管控要素,定義內涵、目標參數,梳理相互關系,同時選擇有效的管控手段。
盡管在實現過程中仍有難度,但來自規劃、國土、測繪地信等領域的專家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形成了一個共識:國土空間規劃要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設施”。需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美麗中國和雙百年目標。國土空間規劃需要為這些目標提供“空間保障”,成為未來世界的基礎設施。只有科學規劃、跨行業專家共同交流努力,才能最終實現它,共建一個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
聲明:數字空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優先聯系我們 84896208,我們會立即處理,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